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作者: , 共 1932 字 , 共阅读 0

《一九八四》 by George Owell

最开始听说这本书,是在看科幻世界上的《寂静之城》有人提到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寂静之城就是将书中一个未具体描写的一个地方重新写了一个故事,可以算得上是一九八四的一个外篇了。

转贴一篇书评:

老实说,这是一本想一口气读完的书。但无论上一次耽搁在哪里,又都可以在很多天以后找到并续读下去。因为如果你捧起了这本书,你就立刻沉浸其中了;等你下次再翻开时,那气息仍然可以穿越时空毫无阻隔地扑面而来。你陷了进去,你的世界便成了温斯顿的世界,你跟随奥威尔的洞察力而绝非单纯的想象力,进入了一个恐怖而现实的社会。你最惊恐的,并非他在描述一种前景,并非在讲述一个寓言/预言,而是你要从中仔细分辨那个世界与你身处的世界之间细微的相似处和差别。你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要看下去,其实也是对自身的而不仅仅是温斯顿的命运的一种关注。

奥威尔的政治洞察力和文学功力相得益彰,令这部小说成为一部不朽的作品。有人称之为政治讽喻小说,有人称之为寓言,而我则以为应该把它当作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来读(当然不是教科书上的划分啦),只不过写作的时间就要像小说的名字一样,我们要忽略不算。 

小说中那本与小说一样虚拟的书《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更是需要仔细阅读的。温斯顿在小说中直到被捕也没有读完,却一样知道了结局。那里面详细阐述了"党"的三个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就如"英社"的部门分工("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造谣,友爱部负责拷打,富裕部负责挨饿"P211 )一样充满了冷幽默。其中对无产者和寡头政体的分析特别敏锐:  

"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P197 然而"从无产阶级那里,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你不去惹他们,他们就会一代又一代地、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做工、繁殖、死亡,不仅没有造反的冲动,而且也没有能力理解可以有个不同于目前的世界。"P205 

"寡头政体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死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统治集团只要能够指定它的接班人就是一个统治集团。党所操心的不是维系血统相传而是维系党的本身的永存。由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只要等级结构保持不变。"P205 "过去所有的寡头政体所以丧失权力,或者是由于自己僵化,或者是由于软化。所谓僵化,就是它们变得愚蠢和狂妄起来,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因而被推翻掉。所谓软化,就是它们变得开明和胆怯起来,在应该使用武力的时候却作了让步,因此也被推翻掉了。......而党的成就是,它实行了一种思想制度,能够使两种情况同时并存。党的统治要保持长久不衰,没有任何其他的思想基础。你要统治,而且要继续统治,你就必须要能够打乱现实的意识。因为统治的秘诀就是把相信自己的一贯正确同从过去错误汲取教训的能力结合起来。"P209-210 

"以前的专制暴政的告诫是'你干不得'。集权主义的告诫是'你得干。'我们则是'你得是'。"

...... 

文中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的话。那并非停下来思考,而是你的脑袋在不停地思考,跟随着那"未来"的"新世界"中的一切。 

温斯顿在这个"新世界"中最先冲破的是性的戒条。性是人最本能的欲望,也是离政治最远的行为。身体的愉悦令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人"的真实。而最后,击败他的是"不爱",或者算是一种战胜。他"战胜"了最后的爱,出卖了自己的爱人。他便不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成为一个"新人"。 

《一九八四》展示了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一个少数者如何被改造成一个被统一了思想的大众一员。这个过程是可怕的。这种可怕并非来自酷刑,而来自心灵的折磨,来自人们越来越对事实无法产生明确的判断。在历史与现实间,很多东西都是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令人失去自由思想和独立意志,才是极权主义最大的罪恶,也是它得以盛行的原因。 

极权主义在 20 世纪盛行过三次。在这个意义上, 20 世纪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纪!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们陆续疯了,他们最终像温斯顿一样,不但在嘴上机械而迅速地算出"2+2 = 5",也诚心诚意地在内心发出"我热爱老大哥"的呼喊。这才是最大的恐怖主义。  

有人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也许吧。  

抛开这些显而易见的政治和思想意味,我还想说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非常有趣。它的趣味性在于一种洞见,在于一种嘲弄,更在于奥威尔非凡的幽默感。去看一看他在附录中不厌其烦写下的《新话的原则》,就知道了。 

更多书评 @ 豆瓣

Q. E. D.

多做思维游戏有助于保持和提高智商